“咱能算得过机器?”看似是网友的一句吐槽,更是对滥用算法的无奈。不少网友都遇到过这种现象——几个人同时拿手机订酒店、订外卖、叫网约车,平台显示的价格都不一样,有时退出去再进入界面,价格竟会悄悄变高。消费者从一头雾水到无奈抱怨大数据“杀熟”,网络平台利用算法将大量用户拽入了“信息陷阱”。在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算法推荐必须要有合理的边界和规则。
近日,四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要聚焦网民关切,重点整治同质化推送营造“信息茧房”、违规操纵干预榜单炒作热点、盲目追求利益侵害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算法向上向善服务缺失侵害用户合法权益等重点问题,督促企业深入对照自查整改,进一步提升算法安全能力。
平台商家滥用算法权力,任性发挥“偏好”,缺失科技向善的理念。算法只是一个工具,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例如可以节省消费者的搜索时间,提供物美价廉的产品进行选择。但不管算法的功能多强大,都不能以损害公共利益为代价。如今,一些网友被“定制化”的信息绑架,不仅会诱导沉迷,还有可能形成信息鸿沟、认知偏见;一些社交媒体榜单背后暗藏网络水军,明码标价“搞事”,社会舆论环境被恶意干扰;平台及商家利用消费者的信任和信息不对称进行大数据“杀熟”,套取额外利润,破坏市场秩序……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等问题如今存在于各类平台中,长此以往,被“信息操控”“权益侵害”的消费者除了抱怨,还会逐渐对平台服务丧失信任。因此,算法的权力必须被约束,企业应该拿出务实有效的整改举措,合理利用算法,将其真正用于提升服务质量,而非算计消费者。用真诚的态度、坚实的行动回应群众关切,才能更好地留住用户,而不是把用户困在算法里。
为了平衡平台发展和用户权益,算法使用者必须遵章守法,监管也必须更积极有为地介入。日前印发的《关于加强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综合治理的指导意见》及《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加之本次的专项行动,各相关部门持续发力,推动着网络空间健康有序的发展。但随着算法技术发展,监管难度也在增加。北京邮电大学互联网治理与法律研究中心主任谢永江认为,由于算法涉及平台商业秘密,短期内解决算法“黑箱”问题有一定难度,但监管部门也可以反向通过大数据分析判断平台的行为是否对某些群体构成价格歧视。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朱巍建议市场监管部门依法对算法模型进行审核,让算法有标准,更透明。在网络快速迭代情况下,加强监管规范,探索“聪明的治理”,更有利于算法推荐技术规范健康发展。
切实维护好网民合法权益,建立一个向上向善、公开透明又公平公正的算法世界,营造有温度、更清朗的数字氛围,需要企业、监管部门多方协同发力,在发展中解决社会经济发展出现的新课题。
(文丨马泽宇)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23-65844.html别让网民权益被困算法陷阱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