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获悉,2023年,北京市技术市场保持平稳增长态势,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实现“双突破”:认定登记技术合同总量首次突破10万项,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大关,推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如何更有效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持续疏通科技成果转化“堵点”?在市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多位政协委员展开热议。
科学研究项目既有引领学术技术进步的使命,也有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责任。“北京的科技人才聚集,这股力量就是要去攻坚克难,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来自经济界的市政协委员、市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建设委员会委员、水利部建设管理与质量安全中心计划财务处处长乔祥利说。
乔祥利提出,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支持的一批项目有着重要意义,但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成果促进首都高质量发展转化机制,突出市场需求对科学研究的引导作用,鼓励科研人员突破关键技术。均衡提升成果转化各阶段的服务能力也同样重要,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团队、技术、资本等多要素,研究机构、企业、市场等多主体,理论构建、技术研发、产业生产等多环节协同发力。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将有效助力加快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要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市场畅销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企业是其中的重要一环。“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例,这一领域是京津冀地区重点产业链之一,能推动高精尖科技成果的融合转化。”来自无党派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商品创造中心副主任曹琛说,北京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具有先发优势,要想进一步融合人工智能、信息化技术、集成电路等新兴关键技术,应面向市场需求,促进创新技术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同时,在科技应用场景与智慧设施发展上也要加大力度,为数字化与高精尖产业的成果转化,培育更广阔的产业储备与市场机会。
“北京是一个藏龙卧虎的人才聚宝盆,在很多细分的科技创新领域,都有身怀‘独门绝技’的科技从业者。”来自科技界别的市政协委员、北京全路通信信号研究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徐清在科研实践中发现,部分重大科研项目中,存在可由社会化的、个体科研人员承担的小课题需求。
徐清认为,“小而精”的“科技个体户”以其拥有的独特专业技术特长、灵活高效的应变能力,更能高效地把握市场机遇。通过建立有效服务平台和配套管理机制,可以充分激发、利用更广泛的科技创新活力。她建议,在当前以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单位为科研主体的体系中,补充并鼓励发展科研个体户或科研工作室,形成“大树和小草并存”的科技创新生态。
(本报记者 刘苏雅)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7-134.html北京技术合同成交额破8000亿元 委员热议持续疏通科技转化“堵点”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