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的增长锦标赛,是观察中国经济发展的一扇窗口。自今年初开始,投中信息利用旗下的召募智慧招商系统和CVSource投中数据,对全国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全国迁入与迁出,进行了考察。但是一直未对城市之间的对比进行深入分析。
这一次,投中研究院将目光投向了16座城市,想从GDP排名、企业总数、科技型企业、总部企业、投融资、国资平台投资、迁入企业、迁出企业等八个方面一览它们的发展潜力,并发布了《新一线城市对比分析报告》。
这16座城市为:2024年前三季度GDP前10的省会城市成都、杭州、武汉、南京、长沙、郑州、合肥、济南、福州;直辖市重庆、天津;及特殊地级市苏州;一线城市北京、上海、深圳、广州。以上16座城市,汇聚了中国2.74亿常住人口,30%左右的GDP总量,和几乎整个创投生态。
在陈列《报告》之前,我们对其中6座最具话题的城市(重庆、苏州、合肥、成都、杭州和广州)做了简要解读,便于读者阅览。
重庆,巴蜀壮汉正狂奔
重庆在去年超越广州成为“第四城”之后,今年又保持着6%的增速,进一步拉开了与广州的差距。
重庆是如何做大的?问题的答案恐怕是读者最关心的话题。在投中网发布的《“中国第四城”,重庆坐稳了吗》《重庆VC快不够用了》两篇文章中,我们分析了产业与资本的互动,提供了部分解释。
论产业,重庆的几大支柱产业汽车、电子设备制造、高端装备制造等表现都挺亮眼的。尤其是汽车产业,继2023年重庆汽车产量超越上海后,2024年上半年再次超越广州,时隔8年再次成为“汽车第一城”,新能源汽车半年累计销量超过20万辆,同比增长348.55%。
论资本,重庆不仅动静大,动作还特别迅速。去年上半年,重庆成立了规模高达2000亿元的产业母基金,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母基金之一。后续又陆续落地了,15亿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基金、30亿的重庆渝北洪泰基金、300亿的西部(重庆)科学城产业发展基金、30亿元的并购基金、1000亿元的空天信息产业基金群等等。
总之产业基础和资本,重庆都不缺。而在本篇报告中,数据再次印证我们之前的解读。重庆在过去5年中,直接投资金额遥遥领先。数据显示,2019-2024年三季度,重庆直接投资金额高达1037.8亿元,投资本地企业金额474.8亿元,位列新一线城市榜首。
以上投资当然是国资投资机构推动的。重庆国资的基金规模高达7813.4亿元,在新一线城市中仅次于武汉,位列第二。
去年笔者调研重庆时,重庆的投资人和国资机构都反馈了相似的看法:“重庆市场习惯招引重大项目,产投色彩浓厚”。
这种重视大项目的产业投资逻辑自有其“历史传统”。早在2012年,重庆就与京东方联手,投资了近200亿元建设“第8.5代新型半导体显示器件及系统项目”。
而现在重大产业投资从显示器件项目,变成了新能源汽车,围绕长安汽车、赛力斯两大链主企业进行布局。
与产业投资与招引相匹配的,是对地方执政者绩效上的考核。据我所知,重庆从去年2月开始定期发布招商引资的“赛马榜”——41个区县的招商成果从高到低依次排序。这给予了各区政府和国资机构不小的压力。
一位头部市场化机构的投资人,向我聊起过一个细节:她曾在晚上10点多,接到过重庆某单位的秘书电话,通知他们在第二天早上10点组织双方领导开会。第二天对方召集了10多位职位不低的主管领导座谈。“这个办事效率在中西部还是罕见的。”她感慨地说。
可见,产业基础、资本投入、组织效率等多重因素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了重庆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
当然,《报告》也展现了重庆的短板:做大但尚未做强。这反映在重庆本土企业获得的投资上。
截止到2024年9月30日,重庆有937家企业获得投资。这一数据不仅落后于一线城市,在新一线城市中也排在第9位。这说明重庆的创新生态尚未完全建立,重庆企业的创新力与成长性尚未得到专业投资机构普遍认可。
这不是重庆一地的难题,而是中西部城市面临的普遍情况。比如武汉拥有超过8500亿的城市基金规模,位列新一线城市第一,但是武汉企业获得投资的数量和金额排在新一线城市第五。可见创新还需要时间。
当然,趋势是明确的。随着产业生态的完善和人才聚集,“创新”将在重庆、武汉等城市拥有更多场景与机会。
合肥与苏州,城市风投炙手可热
高歌猛进的当然不止重庆,合肥、苏州两座城市也保持着6%的经济增速。而且合肥的城市排名相较于去年,一口气上升了两个名次,从16名上升至14名。
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朱兰等研究者,在一篇文章中,将合肥政府总结为“风投发展型”政府:既积极投资颠覆性技术创新,又采取与风投行业相似的风险管控措施,通过风险投资引入头部企业,进而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最终形成推动城市升级的产业集群。
可见风险投资不仅在改造合肥的企业,更重要的是改造了合肥的政府。
投中网曾经写过一篇关于合肥的文章《我们去县城募了40亿》。在这篇文章里,我们介绍了合肥下辖县城长丰县的故事。长丰县在被外界熟知前,它用了10年时间(2001-2012)摘掉了国家级贫困县的帽子。之后,又用了4年时间(2012-2016)跻身全国百强县。今年前三季度长丰县的经济增长率8.33%,GDP总量已经冲到了全省第二位,这个数据放在全国都屈指可数。
而就在去年,合肥的“风投发展型政府”模式也在长丰得到体现。这座小县城一口气出资了3家机构慕华创投、基石资本、诺延资本,共计40亿元。从这三家的选择上,可以看出,作为LP长丰县显得老练。既有知名PE,也有专投早期的清华系机构,还有半导体垂直化机构。
长丰县的故事,是合肥的一个缩影。同时也证明了那一套风投发展型政府的模式具备可复制性,至少已经在安徽落地。
当然,在《新一线城市对比分析报告》中,也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点。
报告显示,合肥的城市基金规模为2388.3亿元,这个数据远比武汉、重庆少,仅排在12座新一线城市的第9名,约是第一名武汉的四分之一左右。
但另一组数据却值得玩味了:合肥国资的直接投资事件数量、直接投资金额均排在新一线城市第5;直接投资企业数量排在第4。简言之,钱虽少但投得多。这意味着合肥国有投资机构,保持着较高的投资效率,整一个花了“小钱”,办了“大事”。
我们再看同样GDP增速达到6%的苏州。
苏州一直炙手可热。在本篇报告中,提供的新视角是,苏州、南京两座江苏城市的科技型企业总数,位列新一线城市前两名,而且已经超越了老牌一线城市广州。
同时,苏州和南京,不论是在直接投资还是间接投资上,都位列新一线城市前两名。虽然投资金额不是最多的,但能够直接说明江苏企业的创新力和成长性得到一级市场的广泛认可。
而且,投资的企业数量最多,但投资金额并非最多,解释之一是,相比于其他城市热衷于投资大项目和中后期企业,江苏国资更乐意投资早期公司。
可见与其他新一线城市相比,江苏的创新生态更为成熟,苏州、南京两地国资在推动早期科创型企业上也发挥了更大作用。
成都与杭州,网红城市更具创新潜力
如果苏州、合肥两座新一线城市代表了创投圈的热度。那么成都与杭州,则代表了潜力。
成都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企业数量。
截至2024年11月,成都在新一线城市中企业总数最多,高达137.56万家,总部企业数量在新一线城市中仅次于杭州,有12725万家。而且,成都每年企业的增长数量也最多,新注册企业总数在15万-30万家之间,而其余新一线城市的数据均在15万家以下。
企业数量多,且增长常年保持的较高速度,这或许有两大原因:
其一,东部地区和一线城市的产业转移,让成都受益。根据此前“召募智慧招商系统”调研分析的2019年-2023年成都投融资和企业迁移数据。发现在过去5年中,成都企业获得近1400笔融资,共计融资超1217亿元,迁入3.2万家企业,2023年成都迁入超过8000家企业。可谓是西南创业招投之一极。
其二,成都的营商环境在中西部地区位列前茅,吸引了更多的企业和人才来成都创业。
另外,作为中国战略腹地,国家正在加大对四川的投资。四川发改委披露,未来2-3年,将有2.15万亿基建计划的出台及投入,330个重大项目开工。这意味着未来成都企业的增速还将继续保持。
不过,虽然成都的企业数量最多的,但获得投资的数量和金额相对不高。数据显示,在新一线城市中,成都本土获得直接投资的数量、金额,均排在第4。这说明成都企业的成长性与科创含量处于中上水平。
哪座城市的企业获投最多?
答案是杭州。杭州有5380家企业获得投资,融资金额7801.3亿元。这两个数据不仅排在新一线城市第一,而且大大超过了一线城市广州的数据,紧随北上深之后。所以无可争辩的事实是,杭州依然是中国最具创新力的城市之一。诞生下一个阿里巴巴或只是时间问题。
那么问题来了,杭州的活力与创新力来自于哪里?答案是强大的民营经济。
来看一组数据:去年9月,全国工商联公布“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杭州共有42家企业上榜,连续21年蝉联全国城市第一。这个数据比排在第二位的深圳(27家)多15家,比第三位的苏州(26家)多16家。毫无疑问,中国民营经济第一城,非杭州莫属。
而且民营经济贡献了杭州市51%的投资、61%的GDP、65%的税收、72%的出口、95%的市场主体数量(2022年数据)。可以说,民营企业是杭州经济最稳固的中坚力量,也是杭州发展最强劲的动力源泉。
杭州市级投资平台杭州资本,就在一次交流中向投中网反馈,杭州国资的定位是去弥补市场信心不足的问题,而不是去取代市场的决策。这种甘心当“配角”的心态,反而厚植了杭州宽容的营商环境,为创新的树苗提供更多养分。
广州,失速的原因找到了吗?
与上述城市的高歌猛进,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广州。
去年广州的GDP被重庆超过,滑落至全国第五。从今年前三季度的GDP来看,与重庆之间的距离不仅没有缩小,反而扩大了:2023年前三季度,重庆GDP总量比广州多500亿左右,而今年同期重庆比广州多1000亿。再看GDP的增速,重庆GDP增速为6%,而广州只有2%。
媒体关于广州为何失速的讨论不绝于耳。在这次的报告中,我们也找到了一些线索。
先说企业。一线城市中,广州的科技型企业仅有24349家,不仅落后于北上深的3万家以上,而且比苏州2.94万家和南京2.47万家还要少。再看被投企业数量。北京有16558家,广州仅有3216家。这一数据还低于新一线城市杭州的5380家和苏州的3318家。
再说融资。北京的融资事件总数超过3万件,但广州却仅有5772件。而且低于杭州的9838件、苏州的6425件。融资金额广州在一线城市中同样垫底,仅为4779.41亿元,为北京融资金额40280.35亿元的12%。与新一线城市相比,也落后于杭州的7801.3亿元。
广州的国资机构呢?
在直接投资事件、直接投资金额和直接投资企业数量上,广州国资都不到北京、上海的一半。间接投资的数据也与此类似。广州的间接投资事件数、金额、企业数,都在一线城市中排在最末。而且已经被新一线城市中的苏州超过。
举一个例子,广州间接投资企业数1740家(其中290家是广州本地企业),但是上海的数据是4771家(1284家上海本地企业),苏州是4265家(799家苏州本地企业)。可见,广州与其他活跃城市差距还是较为显著的。
投资少并不是广州没有钱。恰恰相反,广州是中国最有钱的城市之一。数据显示,广州城市基金规模手握重金2万亿,仅次于北京。
所以更大的可能是,广州国资的投资才刚刚起步,大笔资金尚未进入市场。在某种程度上而言,这也意味着广州未来的出资潜力,将远超其他一线和新一线城市。
总之,广州在新一轮的城市竞争中正处于下风。要维持住自身在全国范围内的领导地位,赶上其他一线城市的增长速度,还需要再努一把力。
当然,除了重庆、苏州、合肥、成都、杭州和广州外,其他城市也各有所长。
比如,武汉也是新一线城市中颇具竞争力的城市之一。数据显示,武汉的基金规模高达8593.8亿元,位列新一线城市榜首。武汉的科技型企业位列新一线城市第三,特别是其中的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15048家,在新一线城市中仅次于杭州。武汉作为我国中部经济规模最大、高校资源最多、科研实力最强的城市,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竞赛中,必将会有一席之地。
又比如福州,虽然目前在16座城市中排名殿后。但也是除合肥外,另一座GDP排名连升两名的城市。而且福州在2019-2024年三季度间,直投投资电子信息赛道的总金额比例高达81.45%,这个数据占比是所有城市中最高的。这些信息都显示着福州奋起直追的决心,后续进展值得跟踪观察。
当然,更多城市在日拱一卒、徐徐图之。未来中国城市格局将如何变化?哪些城市将在科创投资的产业大潮中激流勇进、脱胎换骨?这取决于城市生态中的每一位参与者。毕竟所有伟大的城市,归根到底,都是人创新的结果。
以下是《新一线城市对比分析报告》全文: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23-78880.html16座顶级城市竞赛:谁是最有潜力的新一线城市?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