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浦途中》翻译赏析

39次浏览

    《秋浦途中》翻译赏析nIN知多少教育网-记录每日最新科研教育资讯

      《秋浦途中》nIN知多少教育网-记录每日最新科研教育资讯

      唐代・杜牧nIN知多少教育网-记录每日最新科研教育资讯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nIN知多少教育网-记录每日最新科研教育资讯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nIN知多少教育网-记录每日最新科研教育资讯

      【前言】nIN知多少教育网-记录每日最新科研教育资讯

      《秋浦途中》这首诗写于会昌四年(884)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与“穷秋”句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比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这对于渴望刷新朝政、干一番事业的诗人来说,自然是痛苦的。他的这种心绪,也曲折地表现在这首诗中。nIN知多少教育网-记录每日最新科研教育资讯

      【注释】nIN知多少教育网-记录每日最新科研教育资讯

      ①秋浦,即今安徽贵池,唐时为池州州治所在。会昌四年(884年)杜牧由黄州刺史移任池州刺史,正是凉秋九月,此诗似即为这次行役而发。二年前,杜牧受李德裕排挤,由部员外郎外放黄州刺史,现在又改调池州,转徙于僻左小邑间。nIN知多少教育网-记录每日最新科研教育资讯

      ②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里。nIN知多少教育网-记录每日最新科研教育资讯

      【翻译】nIN知多少教育网-记录每日最新科研教育资讯

      山路上萧萧瑟瑟的秋雨下个不停,淅淅沥沥的溪风吹着小溪岸边的蒲苇。我来问一下刚刚来到寒沙安家的鸿雁们,你们来时经过我的老家杜陵一带了吗。nIN知多少教育网-记录每日最新科研教育资讯

      【赏析】nIN知多少教育网-记录每日最新科研教育资讯

      这首七言绝句以韵取胜,妙在如淡墨一点,而四围皆到。诗人把自己的感情蕴含在风景的描写中,并不明白说出,却能给人以深至的回味。一、二两句采用对起之格,这在绝句中是不多的。它这样用是为了排比,增强景物的描绘性。寥寥几笔,就把山程水驿、风雨凄迷的行旅图画生动地勾勒出来了。起句对仗,在绝句里宜活脱而不板滞,像“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四首》),虽然色彩鲜活,却迹近合掌。此处却不同,它笔势夭矫,如珠走盘,有自然流转之致。“萧萧”、“淅淅”两个象声词,在这里是互文,兼言风雨。并着“一岸蒲”三字以写风,盖风不可见,借蒲叶的摇晃有声而始见,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nIN知多少教育网-记录每日最新科研教育资讯

      绝句讲究出神奇于百炼,起别趣于寸心,要能曲折回复,穷极变化。这首诗的头两句在外围刷色,展示出一幅风雨凄其的画面,诗人进一步把目光转向了飞落寒汀的鸿雁,三、四两句以虚间实,故设一问,陡然地翻起波澜,可谓笔力奇横,妙到毫颠。从构思方面说,它意味着:第一,沿着飞鸿的来路,人们的思想从眼前的实景延伸到遥远的天边,扩展了诗的画面;第二,问及禽鸟,痴作一喻,显见出旅程的孤独与寂寞;第三,寄情归雁,反衬出诗人有家归不得的流离之苦。这些意蕴没有直接道出,而是寓情于景,令人于恬吟密咏中体味而得。有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妙趣。第三句转折得好,第四句就如顺水下船一样,自然凑泊,有着无限的风致。“杜陵”,在长安西南,诗人朝夕难忘的老家――樊川,就在那儿。“来时还下杜陵无?”轻声一问,就把作者对故乡、对亲人的怀念,就把他宦途的感触、羁旅的愁思,婉转深情地表现出来了。nIN知多少教育网-记录每日最新科研教育资讯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10-20918.html《秋浦途中》翻译赏析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热门文章

    延伸阅读

    相关阅读

    热点精选

    最新推荐

    您可能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