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论文”如何变成“好产品”?上海祖泉创新转化研究院这样破局


8天后,在2025年复旦科创大会上,一个新型研发机构——上海祖泉创新转化研究院(以下简称“祖泉研究院”)即将全新发布。“祖”,源头根基;“泉”,源远流长。研究院以“祖泉”命名,背后承载着一位“工人发明家”的精神脉络。

从一位只读过三年小学的普通工人,成长为“中国电光源之父”,这位从车间走出来的科学家,就是复旦大学原副校长、电光源研究所原所长蔡祖泉先生(1924-2009)。从他手上,诞生了我国电光源史上第一个氢灯、第一个高压汞灯、第一个碘钨灯、第一个氪灯、第一个长弧氙灯等。它们照亮了千家万户,也照亮了新中国发展的前行道路。
当前,站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路口,祖泉研究院整装待发。聚焦重大科技成果高质量产业化,破解“好论文”到“好产品”的时代难题,复旦人正书写新的答案。
复旦科创生态再落一子,成果转化新格局成型
从实验室里的“图纸”到生产线上的“产品”,科技成果转化究竟难在哪儿?
通常,科技成果转化分为四个主要阶段:“0到1”是基础研究的过程;“1到3”是以概念验证为主的阶段;“3到10”是从小试到中试的过程;“10到100”是科技成果实现完全工业化的阶段。其中,“1到3”阶段因周期长、风险高,在业内被称为横亘在实验室与市场间的“死亡之谷”。
“好成果”卡在“半道上”,根本原因在于科学研究追求自由探索,而产业界关注解决实际问题,强调大规模量产和低成本。双方需求错配,成果转化缺乏“专业中间人”。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复旦大学自觉承担起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基础研究的重任,聚焦科技成果产业化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尝试给出复旦人的“破解之道”。
“科学家们唯有将个人理想汇入国家发展的洪流,其创造的价值才能扎根生长,最终惠及人民,真正为民族复兴的伟业贡献力量。”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表示,复旦正在全力推动顶尖科研成果走向产业实践。

2024年12月3日,复旦科创投资基金正式启动
过去两年,在校领导高站位谋划、强有力推动下,复旦科创平台通过三重举措筑牢转化根基:联合地方政府、国企及市场化机构等共同发起设立复旦科创母基金,重点聚焦前沿创新领域,为发掘和投资具有良好前景的高成长性项目提供良好的资本生态;绘制“复旦科创地图”,开展科创资源调研,既打通与校内科研人员、相关职能部门的深度连接,又联动顶尖投资机构、行业龙头企业与专业服务机构,搭建校内外联通体系;通过“F-LAB项目”、复旦科创大会等活动,让复旦的科创氛围日益浓厚。
“现在围绕复旦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朋友越来越多,更多政府、企业、投资机构和创业者都乐意跟我们一起做这件事。”祖泉研究院院长、复旦科创董事长孙彭军表示。
“光有这些还不够。”在孙彭军看来,复旦长于原创性、颠覆性科学研究,亟需一个平台让处于“0到1”阶段的科研成果与落地产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祖泉研究院,应运而生。
做有组织的产业化,锚定“0.8到3”关键期
“祖泉研究院起源于复旦,但不止步在校园里,是要撬动市场的力量,做在校园里科技成果转化做不了的事情,赋能科技成果转化。”复旦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徐晓创说。祖泉研究院正搭建起一座桥梁,一边对接学校的优质科技成果,另一边链接市场的各类优势资源。
“我们要做的是有组织的产业化。”孙彭军强调,祖泉研究院作为一家民办非企业单位,秉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重在所为”的理念,不和科学家分成,也不和合伙人争利,以四大核心功能激活科技成果转化动能。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量子技术、脑机接口、类脑智能等未来产业。研究院创建多个前沿创新中心,以赋能未来10年的创新关键节点。这些前沿创新中心将面向全球引进一批顶尖专家作为“祖泉合伙人”,引领该领域的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首批“祖泉合伙人”包括复旦大学物理学系教授、不筹量子创始人李晓鹏,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副院长、神经调控与脑机接口研究中心主任王守岩等具有高价值转化潜力的科学家。
“盯紧”复旦科学研究“潜力股”,提前“拉一把”。研究院重点聚焦复旦大学“核爆点型”科技创新成果的“0.8到3”发展阶段。在这些成果尚处于基础研究“0.8”阶段时便提前介入赋能,通过链接市场需求、产业出口等方式,高质量地推动“实验室前沿技术”向“产业适用技术”转化,实现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契合。
为科学家寻找“创业合伙人”,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孙彭军认为,大学的使命在于培养人才和产出一流的科研成果,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路径是多元化的,“教授开公司”只是其中一个选项。祖泉研究院鼓励更多“懂科学家”的“合伙人”深度参与转化过程,让每一环都由“最懂行的人”掌舵,实现“科学”和“商业”高效协同,从而孵化一批顶尖的科创企业。
搭“共享工具箱”,当“转化试验田”。研究院将构建一个配套齐全的功能平台矩阵,包括提供概念验证、小试中试等硬件支撑,以及专业赋能等服务,切实解决成果转化中的能力短板问题。“我们所说的‘支持’,并不是‘光给钱’,很多时候是提供赋能服务,帮助研究人员解决能力不足的问题。”孙彭军介绍。怎么让科学家读懂市场规则、怎么解决转化初期的资金难题,这些以前没现成经验的事,都在这里先探索、先实践。
“两条腿走路”,构建开放的复旦“朋友圈”
祖泉研究院的成立,标志着复旦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的“四梁八柱”基本成型。
它与复旦科创构成科技成果转化“复旦模式”的一体两翼。前者侧重前端培育,后者通过资本赋能承接后端产业化,两者协同互补,共同构建起以复旦为支点的“政产学研金服用”创新共同体,打通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完整链条。
不画“圈子”画“生态”,是科技成果转化“复旦模式”的鲜明特征。即构建开放包容的生态系统,搭起一个跨校、跨界的“科创朋友圈”,广邀各方资源加入复旦“朋友圈”,凝聚转化合力。
复旦科创母基金的布局从一开始就秉持开放姿态,既建立与复旦紧密相连的资本生态,也面向海内外其他资本力量开放。联想创投、中科创星这些顶尖机构,都加入了复旦科创的合作阵营。

“复旦人要做‘有用’的科研,我们要做的是构建一个大格局、大生态,大家一起来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孙彭军说。
孙彭军认为,未来复旦科技成果转化模式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赋能行业龙头企业,紧扣企业实际需求,让科研成果精准对接产业痛点,强化其技术创新与产业引领能力。另一方面,培育面向世界的未来型科创力量,持续孵化一批潜力科创中小企业,助力其在十年、二十年间逐步成长为行业领军企业。这一“双向发力”模式,将有力支持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造更多自主可控产业链。
“我希望5到10年后,复旦能够构建一个‘热带雨林式’科技成果产业化生态。”谈及愿景,他满怀期待。
顶天立地的“参天大树”蓬勃挺立,树下的沃土里,铺天盖地的创新“种子”蓄势待发。祖泉研究院要做的,就是搭建全要素支撑的发展环境,如同阳光、空气、水分般,为各类创新主体提供生长养分。
眺望未来,期待有更多“论文里的公式”长成“货架上的产品”,让实验室的微光点亮产业界的灯火。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3-4509.html“好论文”如何变成“好产品”?上海祖泉创新转化研究院这样破局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