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大团队找到了大脑处理信息时的“协作密码”


近日,天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教授于强团队联合国际科研人员,在神经网络信息处理机制研究中取得重要突破。该研究聚焦于大脑神经网络的“基本零件”——突触,首次揭示了其处理时空信息的核心机制。相关成果在国际权威期刊《美国科学院院刊》(PNAS)正式发表。
人类大脑中,数以亿计的神经元以脉冲的形式,通过“突触”这一连接点传递和处理信息。对其工作机制的模拟与计算是人工智能领域发展的重要启发源泉。
神经网络存储容量和噪声鲁棒性分析结果 天津大学供图
具体而言,突触具有两种关键的调节能力,一是“长时可塑性”,即其连接强度可以长期增强或减弱,这被认为是形成长期记忆的基础;二是“短时可塑性”,即在极短时间内动态调节信号强度的能力。尽管两者均至关重要,但它们如何协同工作,共同影响大脑的学习与信息处理效率,一直是未解之谜。
针对这一难题,研究团队通过构建突触计算与学习理论模型,发现当“长时可塑性”作用于“短时可塑性”时,大脑能够将时间序列上的信息转化为空间上的表达模式,也就是“以时间换空间”。这一机制显著增强了神经网络的记忆容量、抗干扰能力以及对复杂时空信息的识别能力。该模型还在小鼠与人类大脑皮层突触电生理观测中得到了验证,显示出高度的生物合理性。
“这项研究就像是我们找到了大脑在处理信息时的‘协作密码’,”于强比喻道,“它不仅解释了大脑处理信息的底层逻辑,也为开发可解释、可通用的下一代人工智能方法提供了重要支撑,标志着我国在类脑智能与人工智能交叉前沿领域取得又一重要进展。”
相关论文信息: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426290122
本文链接:http://knowith.com/news-2-4826.html天大团队找到了大脑处理信息时的“协作密码”
声明:本网页内容由互联网博主自发贡献,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天上不会到馅饼,请大家谨防诈骗!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
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无串扰的量子网络节点
接近金牌水平,AI向人类奥数“下手”
我国明确生物多样性保护“路线图”
超灵敏度软体微米机器人助力精准医疗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公布第十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获奖名单的通知
【解读】《推动北京餐饮业高质量发展加快打造国际美食之都行动方案》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关于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的若干措施》
北京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2024年工作要点
进一步促进北京老字号创新发展的行动方案(2023-2025年)
【解读】工业领域数据安全能力提升实施方案(2024—2026年)重点问题回应
劳拉替尼多少钱一盒?肺癌靶向药孟加拉印度劳拉替尼(洛拉替尼)价格1400元!印度洛拉替尼在哪里能买到
小店“出圈”,我们“鼓掌”:那一束春光正璀璨
新手必看:怎么找DY月付秒到商家!取现无风险: